身體的頻率

身體的頻率:共振理論
 

■ 心臟功率僅7,如何提供直達遠離心臟之器官所需的血流動能?

胚胎發育上,如等等器官供血動脈的血管生成是透過本身頻率與心臟跳動頻率呈現諧波倍頻方式發育而得,因此在循環上,壓力波的輸送因為共振而容易抵達器官,因此稱之為『共振理論』。

■ 主昇動脈為何要轉180∘?

  1. 氣聚膻中主昇動脈在此將能轉為彈力位能

    自離開心臟後,從主動脈到小動脈的血液輸送,非如傳統循環生理學的流量理論,是如同流體般的血流直接流動;相對地,心臟所擠射出的血液撞擊在主動脈弓上,能量從動能轉換成彈性位能,血就去撞主昇動脈,所以主昇動脈就像打鼓一樣,一敲就開始振動,這個振動就沿著血管傳下去,就是我們所謂的『氣』。

    12024516(YP).jpg

    ■ 共振理論在世界的發展

    • .德國生物能共振醫學:1976年德國生物物理學家Paul Schmidt發現陽光中的紫外線會促進細胞產生黑色素,進而研究和諧的震動頻率對人體系統的影響。他發現疾病的最初形成始於一個非常高頻的頻區,假如這個頻率不以相對應的共振頻率治療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出現下一個頻率,原頻率的1/10,需要平衡。如果這個頻率還是沒被平衡,就會再出現下一個頻率,原頻率的1/100,需要被平衡。最後當頻率降至100 kHz以下時,疾病已經能透過一般主流醫學方式診斷出來。因此,生物能共振系統有可能比主流醫學的診斷方式更早發現問題,提供絕佳的疾病預防機會。

     

    • .德國MORA共振醫學:MORA儀器已儲存高達約23,000種數位化物質波之電子頻率,透過共振頻率測量出體內相關之有害及有益之物質波。每一個器官及細胞均有其自身的振動頻譜,假如在每一個生命體中的自癒能力或自我調控機制無法消除或粉碎這些病理性的電磁波,則身體會一直存在著這些病理性的電磁波。當長期存在於體內之病理性振動信息累積至某一程度,觸發成為病理性的現象及反應的一種狀態,我們稱之為疾病。MORA的生物能共振平衡則是以此程序來消除病理性的信息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 .俄羅斯METATRON非線性診斷系統:非線性診斷是架構在掃描生物體自發性產生的微弱電磁波,再與資料庫中建構的標準具進行有效的比對,使其可以評估患者器官功能性改變的深度、強度與實證。在大多數的情況使用此方法具有診斷、追蹤的重要意義,並因此提供後續診療的方向。首位開始研究非線性診斷系統的科學家是Svyatoslav Nesterov院士,他在80年代末期利用非線性診斷原理及量子熵邏輯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因此發明了生物傳感器。

      31930457(yp).jpg